-

- 榛蘑
榛蘑为真菌植物门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生长在针阔叶树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山珍之一,是极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称为“东北第四宝”。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榛蘑7~8月生长在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46
- 肉片白蘑
制作材料:主料:口蘑200克;猪肉(瘦)100克。调料:大葱8克;姜5克;料酒10克;花椒3克;鸡精3克;盐3克;白砂糖2克;味精2克;淀粉(豌豆)10克;猪油(炼制)30克。制作工艺:1、将白蘑洗净抹刀片成片。猪肉洗净切薄片。用10克湿淀粉上薄浆;花椒用水浸泡,拣出花椒,花椒水留用。2、炒勺内放猜油烧热,下入葱、姜末及浆好的肉片炒散,烹入料酒、花椒水,放入白蘑片、精盐、白糖、鸡精及老汤100克,
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2
-

- 沧州火锅鸡
沧州火锅鸡起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发明不久便风靡全城,在沧州走几步就有一家火锅鸡店,火爆程度非其他火锅可以媲美,沧州普通家庭几乎都会制作,是亲朋聚会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到过沧州的人无人不知晓这道沧州名菜,因其简单易做且味道鲜美,现在又传至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食用时配以陈醋蒜泥麻酱等辅料,味香浓郁,回味无比。
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2
-

- 包儿饭
包儿饭,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吃菜团子”。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这一作法在明朝刘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记载:“又以各样精肥肉,姜、蒜锉如豆大,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1]。”后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并被满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3
-

- 秋木耳
秋木耳,是大小兴安岭林区,吉林长白山林区特产的木耳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伊春,尚志,吉林的白山市,通化市、蛟河市等地。
秋木耳,生长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秋木耳,又名木菌、树鸡。秋木耳营养极为丰富,据史料记载,它是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营养价值:
秋木耳含有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2
- 杜蒙大豆
杜蒙大豆
大豆(学名:Glycine
max),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5
- 福州纸伞
南方多雨,伞因此成了福州人居家必备的工具之一。福州有一俗话叫“包袱伞”,意指福州人出门的包袱中必有伞,可见伞与福州人生活的关切程度。福州的纸伞业繁盛于清代,到了清末民初,全城纸伞店最多时达三百余家,其中以位于中亭街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杨常利的伞既能遮挡炎炎烈日而不发泡、不爆裂,还能抵挡倾盆大雨冲淋而不脱骨、不漏水,甚至伞面绘制的图案色泽也不会变。
福州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4
- 福州软木画
福州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
福州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7
-

- 佛跳墙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是福州名菜馆聚春园于清代同治年间首创。主要由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等28种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绍兴酒等,贮入酒坛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时而成。味美至极,芳香四溢,是秋冬两季的佳肴。难怪清时一秀才吟诗赞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名由此而来。
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3
- 炒西施舌
炒西施舌
又名:沙蛤
简介
Title简介
“西施舌”又名“沙蛤”,是福建著名的海珍。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的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海蚌”贝类,人们称它为“西施舌”。
福建地区很早就用“沙蛤”制成美味佳肴。“沙蛤”生长在浅海的泥沙中,肉质鲜嫩爽口,深受食客的欢迎作者 : 韩俊 时间 : 2024-06-24 浏览 : 52
日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1 | 2 | |||||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热菜
凉菜
汤粥
主食
小吃
甜品
烘培
自制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