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
生活中的美食,如同繁星点点,每一道都藏着独特的光芒。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一道特色美食的世界,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有趣故事,又藏着怎样独特的味道。
简介
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界首彩陶更是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造型上,界首彩陶遵循曲直结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特色:轮廓线大量运用弧线,千变万化,极度夸张。侧面看,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弧线组成,充分彰显腹部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与弧线映衬。这种以弧线为主、直线为辅的设计,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从而体现曲中有直、柔中有刚的意蕴美,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界首彩陶走过了三个衍变阶段。首先是素烧陶,先民们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第二阶段则是刻花期,先民们开始用陶轮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釉彩窑烧。其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形成三彩釉色,故此被称为三彩刻花陶。第三个阶段则是刻画期,随着题材的丰富,除花鸟鱼虫外,界首彩陶还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都被搬上了陶坛;而表现技法上,则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两个特色,一是刻画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兼容了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这一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这道美食的讲解就到这儿啦,它的味道肯定让你印象深刻。在奈寻味美食网,还有超多美味等着我们去发现。下次再一起开启新的美食之旅,挖掘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上一篇:三河米饺
下一篇: 界首剪纸
日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1 | 2 | |||||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热菜
凉菜
汤粥
主食
小吃
甜品
烘培
自制食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