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奈寻味美食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米叉子

更新于: 2024-06-27分类: 小吃 阅读: 52

 

生活中的美食,如同繁星点点,每一道都藏着独特的光芒。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一道特色美食的世界,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有趣故事,又藏着怎样独特的味道。

米叉子

简介

说起丹东的美食,首屈一指当属叉子,其中尤以孤山米叉子最好,在孤山,米叉 子、酱肉、豆腐脑被冠以“小吃三绝”的名号。
“叉子”在丹东都写成米字旁加一个“叉”,因为打不出这个字,故只能写“米叉”,音为cha(第三声)。尴尬的是,历经几百年传承,现今仍倍受家乡人喜爱的它,尚没被各类汉语字典“认可”。它便是米叉子。“米叉”,是丹东人自己造出来的字。在电脑软件推出拼字功能之前,丹东从大酒店到小餐馆,对于这道常被客人点到的主食,要么靠手写,要么打印成“米叉子”,才能把它体现到菜单上。
丹东小城有这么一说:来丹东不看鸭绿江,算你白来了;来丹东不吃米叉子,算你白吃了。米叉子在丹东随处可见,无论是街头小吃点,还是星级饭店,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米叉子早先是满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后磨成水面,经沉淀,用手工或模具制成筷头粗细的光滑条状。炒时,一般先把米叉子在凉水里浸泡几分钟,拔了酸气,接着放肉末爆锅,拌以韭菜、葱花等与米叉子搭配,炒出来的米叉子筋道、鲜嫩。
除了炒,米叉子还可以煮,丹东人俗称“汤米叉子”。锅里放少许油,用葱花爆锅之后,放入韭菜、白菜或者其它青菜,略炒一下,加上水,水开后倒入米叉子,煮熟后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历史文化

据说,米叉子是由中国古代金王朝时期的女真人最先尝试制作的。照此计算,到今天,它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民间流传,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族人在今东北一带建立金王朝后,与周边其他民族战事不断。一位年迈守寡的母亲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各自成家。两个儿子从军后,老太太和二儿媳一起生活。某年因为天灾,大地欠收,生活本就拮据的二儿媳家断了粮。二儿媳只好到大嫂家借粮,可她的大嫂只给了倒在泔水缸里发酵碎玉米。那是当时女真人做完淀粉后,要么丢弃要么喂猪的废料。
二儿媳将这些散发着酸味的碎玉米带回家后反复淘洗,磨成水面,之后挤压成面条或炒或煮。没想到,老太太品尝后大赞好吃,一个劲地夸二儿媳不但孝顺还手巧。此事传开后,完颜阿骨打特地前去品尝了这种变废料为美味的东西,并极力在本族推广制作。
到了近代,这位孝顺二儿媳妇误打误撞,以发酵玉米制作面条的方法,已经成了女真族后人,也就是满族人进行粗粮精细加工的最常用技艺。《奉天通志·礼俗三·饮食》中有一段关于满族人制作米叉子(志文中称馇子)的记载:“适逢秋末冬初,家家皆将玉米置于缸内,加水沤泡至酸。捞出,以磨推成水粉。坐清(即沉淀),撇水,则上为精粉,下为粗面。以硝灰(草木灰)吸水,压面成条,遂成馇子。”

这道美食的讲解就到这儿啦,它的味道肯定让你印象深刻。在奈寻味美食网,还有超多美味等着我们去发现。下次再一起开启新的美食之旅,挖掘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血酱鸭

下一篇: 丹东泥螺

小吃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日历

2025年11月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