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魏
生活中的美食,如同繁星点点,每一道都藏着独特的光芒。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一道特色美食的世界,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有趣故事,又藏着怎样独特的味道。

简介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1914年,他带着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章和证书。现在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孙魏永昌继承了他的事业,都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担任工艺师,并培养了许多徒弟,他们设计的新样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历史文化
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相传,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甚至试图利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期,太监李邺于皇宫中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也因此而得名。最初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于民间,明清时期更是广为流传。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毛竹、绢、纸、矿物颜料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中可以看到,在当时,天津就已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了。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捻来扎接,不能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清末时期天津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
这道美食的讲解就到这儿啦,它的味道肯定让你印象深刻。在奈寻味美食网,还有超多美味等着我们去发现。下次再一起开启新的美食之旅,挖掘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上一篇:杜称奇火烧
下一篇: 晃虾
日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1 | 2 | |||||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热菜
凉菜
汤粥
主食
小吃
甜品
烘培
自制食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