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奈寻味美食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端砚

更新于: 2024-06-20分类: 小吃 阅读: 60

 

生活中的美食,如同繁星点点,每一道都藏着独特的光芒。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一道特色美食的世界,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有趣故事,又藏着怎样独特的味道。

端砚

简介

端砚与徽墨、湖笔、宣纸并称“文房四宝”,在我国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为著名,它的石质坚实而润滑,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石出产在肇庆的烂柯山和北岭山一带,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当时的端砚无图案花纹装饰,十分简朴。据说到了唐中叶时,一名老砚工路经端溪,看见有两只仙鹤落进溪水中再没有起来,他张网捞捕,捞起了一块石头,石中有鹤鸣声,他把石橇开,奇石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上面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后来砚工们纷纷仿制,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工艺品的开始。
工艺特点: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历史文化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做法

锯石:锯石是制砚的第一道工序,由一人或两人完成。锯石所用的铁锯为无齿锯,有长短锯之分,长锯约80厘米,短锯约60厘米,厚度均为0.1厘米。锯石一般由家庭妇女和学徒操作。
围璞:又称围料、整璞、凿璞,主要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设计砚台的形制和尺寸。此步骤一般由师傅亲自完成。
磨璞:围好砚璞后,要磨平。磨璞所用的材料是河沙和石质较粗的岩石。
光身:光身试讲砚璞的表面修整平滑,并开墨池,即制成没有纹饰的素面砚。
雕花:分为光身砚雕花和杂形砚雕花两种,雕花所用的技法有线绘、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制砚的师傅根据各个砚坑的石质、纹理、硬度的特点因材施艺。
打磨:砚工制好砚台后用河边沙滩下层的黄沙泥和滑石一起磨砚。打磨细滑的砚台用笔不损毫,而且好发墨。
染墨:打磨好的砚台一般要“浸墨润石”, 称为染墨。就是用浓淡适宜的墨在砚台上均匀涂开,然后阴干,过一两天后进行褪墨处理。此法可以养砚,令砚台产生滋润古朴的感觉。
褪墨:用细腻的炭末,仔细打磨砚台,令其表面的墨褪去,从而令砚台的颜色均匀、手感润滑,提升使用效果。
上蜡:端砚褪墨风干后,须用上好的木炭生炉,在炉顶上放一铁篱,然后将砚台放在铁篱上面慢火加热并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之后将蜡涂在受热的在砚台,再用布或刷子把蜡擦匀,工序告成。
退蜡:制砚的最后一道工序,砚台上蜡并冷却后,用木炭粉将砚堂的蜡擦去,褪蜡后的砚堂,砚石的花纹显现,有“浸水观之”的观赏效果,并易发墨。一般来说,雕花之处和砚台侧面不能褪蜡。

这道美食的讲解就到这儿啦,它的味道肯定让你印象深刻。在奈寻味美食网,还有超多美味等着我们去发现。下次再一起开启新的美食之旅,挖掘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盐水对虾

下一篇: 竹山粉葛

小吃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日历

2025年11月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返回顶部